从垂钓角度说说鱼与颜色的关系

从垂钓角度说说鱼与颜色的关系 ——钓技篇  作者:野钓
先说几句赘言——长期以来,钓鱼报刊关于颜色与鱼的关系的宣传介绍仅局限于海洋鱼类(请注意,介绍的这许多海鱼要么是深海之“隐士”,要么是远洋之“游客”,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永远闻所未闻的,也是永远见不到的。),并且文字抄纂者(所谓的作者)几乎都是从世界上各种专业杂志书刊上东拼西摘,旧闻变新闻,成奇闻,供给人们的仅仅是一种猎奇,甚至是误导,并无有用知识可言,于钓鱼人是无用的。作为钓鱼人是不欢迎这种东西的。
而我们的钓鱼报刊应以钓鱼人所需所想做好服务,换言之,就是要多刊载来自于垂钓实践中的体会和经验,让人见得到摸得着,起到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积极作用,这样我们的报刊才能长期扎根于广大的钓鱼人中间,获得长久的信任,最终发展壮大。
笔者作为来自云南边疆的钓鱼人,几十载热爱到大自然中野钓,获得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获得了关于钓和鱼以及许多学科的诸多信息,极大地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人生阅历。并且在与钓友们的不断交流中获得更大提高。今天想就本人的实践和认识,脚踏实地的从垂钓中的一个新角度,谈谈颜色是如何影响着垂钓的,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于淡水鱼类(特别是主要垂钓对象的鲤、鲫、鲩等)是爱色还是怕色的问题,这是目前一个较新而充满疑惑的话题,也是我们许多钓鱼人迫切希望了解并弄明白的。笔者认为,对于鱼和色的关系,应以辨正、客观的目光来看待。一方面一些颜色确实会引起某些鱼类的警戒而变得觅食活动小心翼翼,使垂钓者感到鱼难钓;另一方面,鱼对某些颜色也表现出好奇、趋近以至触碰等行为,为钓鱼人提供了好的条件。再有,颜色与光对鱼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本文就从颜色影响垂钓的正负两个方面以及结合光对鱼的影响谈谈一些浅见。
关于颜色对鱼的负面影响问题——在所有颜色中,要数浅色物体最容易引起鱼类的警觉并产生惊恐了。我们知道,大凡在阳光下,深(黑)色物体吸光性最强,反之反光性最弱,而浅色物体则普遍具有较高的折射性,色泽越浅(涂有光亮或抛光物体)越突出。所以大凡初学钓鱼者,往往被老手告知到水边不要穿白衣服白帽子之类的浅色服饰,以免接收光线后反(折)射到水里惊了鱼。对于这个钓鱼人皆知的小常识,究其个中原委却是复杂的,笔者从多年实践中感觉到,水中鱼儿之所以怕浅色的物体:
其一是出于鱼类的趋弱光性而惧强光性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存在于许多动物乃至人类中。较强的光线极易穿透水体(特别是浅水、清水、)而使鱼儿暴露“身份”,使敌害(钓鱼人)发现并攻击自己,这样遇强光而迅捷躲避,就是有时为什么鱼儿不咬钩的直接答案了。
其二是钓鱼人身着浅色服装在水边垂钓,经常走来走去,不仅因为发出轻微的震动引起鱼的警觉,而且从视觉上给鱼造成在其生活的附近有一个庞然大物(陆地高处物体的倒影经水体折射会呈现出成倍的放大)在威胁着它们的安全,并且因钓鱼人着装的明亮又置身于艳艳阳光下,在抛扬竿的过程中,必会频频将身影投入窝点(或附近水域),这种情形在钓位与太阳反向时分最为突出(即钓鱼人背着阳光)。即便在多云或阴天也因服饰等物件的浅显也会给水下鱼儿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经无数次验证发现,只要陆地上投入水中的倒影(包括人影)是静止的,那怕只有短暂的几分钟,鱼类会很快适应并表现出不惊不惧,会对你的出现见而不惊,这就提醒我们注意,当在较高地势处做钓位时,应尽量少走动(晃动),而走动时应避免沿岸边缘行走,这样就很少存在对鱼的负面影响了。
其三是鱼类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它们永远居于一种静谧、幽暗的水底世界,而且出于避害生存的本能,还多喜居于洞穴、石缝、坑凹、树根脚、杂乱障碍物等复杂环境里,所以当我们在水清水浅时去钓鱼,钓得太近或是人站高坎上,都不易有好的鱼获,相反如果是在雨水多发季节涨了水,浑了水去钓鱼,上述诸种不利于的现象便会消失,这就是浑浊水色遮掩了光的透射以及阻碍了鱼类的视野,鱼类索饵主要靠嗅觉和味觉,也是为什么浑水用荤饵好钓鱼的原因。而平时在枯水季节垂钓,即使选择了较深水位,也因水体的放大作用而会把浅色的光影传递到水下层,引发鱼儿一时不食,从这一点上我们认识到,鱼儿的生存环境一时或短时内如果出现异常(如动感中的光影投入),必然导致鱼讯暂时减弱,钓效不佳,但如果这些异常现象已在诸如老钓场一类的水域因长时间地反复出现,使鱼儿逐渐形成由惧怕到无所谓,那么这就成了规律 (而且还会因这形成条件反射使鱼好钓起来) ,如我所在的当地有一中型水库,拦腰筑了条一里长的大石坝,在丰水期也高出水面1米多,经长期垂钓,有时几十人上百人同坝排着下竿,人影倒于水中鱼照常咬钩不停,钓效不减。这就是高出水面的钓鱼人的任何服饰和晃动在鱼类的眼睛中就变作“视而不见”了。不过就一般的垂钓现象看,当然更多的钓鱼人更喜欢到陌生的水域去寻找新奇和更大的鱼获,那就必须注意你的服饰和动态了。
关于颜色对鱼的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垂钓活动中,我们会发现鱼也颇具顽皮性和好奇性,你的漁竿摆在水里会发现有鱼在嘬撞拴有红绳的竿尖;五彩缤纷的漂子时时被小鱼嘬得七歪八扭;拴鱼的彩色网袋会钻入一些小杂鱼与大鱼相聚;人站在水中马上会有毛毛鱼来嘬脚……而对浮于水面的诱饵追食更是司空见惯。凡此种种现象,既有着复杂的内因,又与外界环境紧密相关,其中对物体颜色的好奇和追逐,则是在我们的垂钓中经常发生的。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对微小物体中的浅色、红色、亮色和彩色的好奇和追逐,笔者以及许多的钓友都经历过初到钓场刚下竿试水线就空钩钓上鱼的美事,好友龙宝华一次在听湖第一竿空钩调漂,就扯出一条2000多克的金色大鲤,许多人都把它看作是运气好,其实,这是鱼钩的颜色所带来的功劳,笔者亲历过也走访过一些钓友,试竿上鱼都是用的白色或金黄色的钩子,而黑色钩几乎无此机遇。笔者多年钟情于白、黄色钩子,实践证明,就是挂上饵鱼也喜欢光顾,笔者野钓战绩10几年来在本地区稳居前列,除钓技原因外,也与用钩密不可分。
二是对动态中的色的追逐,鱼类的视觉距离是较短的,但对近距离的物体的敏感性却十分强烈,笔者所在地区的钓鱼人善于利用鱼儿的趋弱光性和好亮色性,发明了一种空钩抖钓法(其原理相似拟饵钓),在自然水域一人一天能钓得四五十千克大鱼或一二百条鲫鱼,此钓法特别适合大鱼多但比较难钓的老钓场,更适合于撵泡钓,比饵钓法获鱼量倍增。其原理就是让锡砣钩(江南叫朝天钩)在钓者的不断上下抖动中,使其或黄或白的亮色诱鱼误以为是可食之饵而追逐咬住空钩而中,这与上述讲的空钩试竿也钓上鱼来是异曲同工,无非前者带有偶然中的必然性,后者则是必然中的有的放矢。
三是喜避强趋弱,大凡晴好天气钓鱼(这里主要指夏天),多是早晚两头肯上鱼,烈光时的中午前后绝少上鱼,这就是水体受外界强烈光线照射所致(另有三温过高的因素),使鱼儿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胆觅食,这时如果我们在背荫处的水面(如山或高大建筑物的静止倒影中等)、以及有水草覆盖的草膛中下竿,往往有鱼咬钩,这不仅因为这些环境水温相对低些,适合鱼儿滞留觅食,而且因光、色的暗淡、以及能较好地阻隔陆地的嘈杂声,从而使鱼儿更有了安全感。所以我们地区有一句土谚:“早钓鱼,晚钓虾,不早不暗钓个大西瓜”。
针对鱼类的喜弱光媃色性的特点,我们钓鱼人还发明了用荧光珠点缀在鱼钩把上诱鱼的方法;有的夜钓者在钓手竿时则用手电筒或应急灯照住漂子,形成窝点水面小范围的媃色光线,增强了对水底鱼儿的**力;有的生产厂家把爆炸钩涂成绿色或红色,以吸引鱼儿的注意力,增加咬钩的机会……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用客观而正确的目光看待颜色以及光与垂钓的关系,做到趋利避害,就能使我们的垂钓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常常钓出鱼跃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