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与巨鲈有约

到2007年底为止,用鱼形饵从我国沿海连云港海区钓上最大的鲈鱼,体长为1.1米,重量13千克。创纪录人谢飞是连云港赣榆县人。地点是秦山岛海区。
  产于连云港海区最常见的鲈鱼叫花鲈,鳍科,花鲈属,当地人又叫它七星鲈,因它背鳍膜中部有7颗黄褐色斑纹而得名。它身体修长,背部散布许多黑色花斑,下颌长于上颌,口裂大,口内具有绒毛齿和细锯齿,像上述那条13千克巨鲈,它一口就可吞下一两千克的海鱼。花鲈最大个体可长到15~25千克。
  花鲈为肉食性近岸浅海鱼类,喜栖息于水质清洁良好、无污染、透明度30~40厘米、溶氧量较高(4~6毫克/升)的河口咸淡水及淡水处,尤喜潜伏于光线较暗的礁石区、沙砾区、沉船区、人工鱼礁区、熔洞区、红树林区、栈桥区等处,伺机捕食过往的虾、蟹、小鱼、水生虫类和落水陆上虫类。
  花鲈属于广盐性鱼类,咸淡水、淡水均能适应生活,适宜水温3~29℃,当水温达到16~27℃时,是它们摄食生长最活跃的阶段,当它们长到3龄体长60厘米时性成熟,秋末于河口处产卵生殖。当水温低于3℃时,它们即迁移于深水区越冬。近年来,我国南方对花鲈进行人工繁殖,大规模推广人工淡水养殖。由于它食性广、食量大、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丰富,饲养5个月即达商品鱼标准(500克),上市十分受欢迎,经济效益高于鳜鱼、鲌鱼。鲈鱼庞大的家族分布于热带、**带许多国家的沿海、河流、湖泊和,它们是者热门的对象鱼。在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分布,但由于它们对水质和栖息地要求敏感,且又“居住分散”,形不成大规模的集群鱼群,故渔民们又很难捕捉到它们,这就为创造了条件。在我国自然淡水水域基本无鲈鱼,用鲈鱼目前仅有三条途径:一是乘船深入岛礁,二是岸滩夜钓,三是到鲈鱼养殖场钓。分述如下。
  岛礁鲈鱼攻略
  到岛礁区钓鲈,常有巨型鲈鱼出没,10~15千克级的巨鲈力大无比,没有质量过硬的竿、轮、线和,是要吃“败仗”的。尤其是大中小型、小型、阿波浮球要多备几枚;还要备以大型鱼护、养鱼绳搭扣,大型抄网或搭钩。例如笔者所用钓鲈装备是DAM3.9米竿、4500型迪佳线轮、110米30磅火线、10~18CM(2~3枚三锚钩)、20~30克重、阿波浮球2~3支。长柄搭钩一副。
  岛礁钓鲈,可以坐在船上漂钓或泊钓,但由于船到礁石浅水区容易触礁,不安全;加上船的机器轰鸣声、风浪拍击声、晃动声,都会使附近的鱼受到惊吓,不敢吃食。故坐船甩上鱼率并不理想,选择钓点和转移钓点,都要开船、停船,既麻烦又行动受制。
  然而当我们渡舟登上较大较安全的岛屿、大礁盘、大岩石或退潮后露出海面的矶岩突起时,这四周可选的甩钓点就多了。不过此时你务必先要向有关方面准确了解清楚涨、退潮时间段和潮位水线,要留有安全的退路和制高点,这一点在海矶钓中很重要,生命和安全毕竟要放在第一位。
  根据鲈鱼喜欢生活在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大坑小洞的岛礁矶岩间潜伏、偷袭鱼虾蟹的习性,在水色不是清澈见底、水深1~2米、3~5米,风浪都不是太大的天时地利下,就正是甩钓鲈鱼的好钓点。
  选择和组装钓组:最好于钓前进行测试和组装;因小鱼大小轻重不同,有的是全浮性,几克重,很难甩出甩远;还有的是半沉性和全沉性,自身重量也只6~13克、17~27克,即使让钓手挂上线、使出浑身力气,也不过甩出20~30米远,若遇上较大的侧风、顶风,更难甩远,一天叫你甩上几十次、几百次,那是相当吃力的,体能会严重透支,弄不好还会扭伤筋骨。
  按照国际流行的“”,是竿线轮挂上后,直接向施钓点的水面抛投出去,每抛一次必须收线一次,然后接着再抛、再收,几十次几百次地重复这个“程序”;而逗鱼咬的,就是你可以将尽力抛投到不同的钓点和水面,在每一次的收线过程中,要对水下有可能藏有鲈鱼的地方进行“搜索”,即通过控竿和缓缓收线的过程,要让“且行且舞”,做出各种动作和姿态,如点动、上升、下潜、扒波、波扒、摇摆、停顿、续前。打一个比方,就是要让你操控的小鱼,在一路回牵时就跟“喝醉酒”那般“东倒西歪”,“跌跌撞撞”的,从水面的上中层“搜索”前进,目的就是引起潜伏鲈鱼(有时还有石斑、黑鲷等鱼)的注意,引逗它来攻击。当你感到竿梢被前方水下猛力一掩时,就说明大鲈已经咬中,钓手此时所要做的,就是要“钢中带柔”地立即扬竿作合,而且还要第二次、第三次不同角度“补扬”两次,争取把上钩大鱼钩牢、钩扎实。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论钓手用直抛还是用侧抛式抛投,当抛后持竿收线操控“跳舞”时,最好是把竿前倾,与人体保持45°角,这样就给“扬竿作合”留下足够空间。线轮应关上逆止开关,曳力调至3~4千克,收线与竿梢调控动作要同时进行。收线速度在深水区宜缓,因为搜索沉降幅度空间较大;而在浅水区因搜索沉降空间相对狭小,如果收线速度迟缓,就易沉底挂上礁石,造成损失。对于这些“细节”,时都应予以把关。
  为了克服“甩收”频率高、劳动强度大、体能消耗多的弊端,笔者对此“国际流行”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改革创新,发明了“漂浮”,即在后边的钓组上安装一支可调控的阿波球形,靠近的线上穿上几粒空心小,经后,要让加几粒小的总重量,约等于50~60克的重量,并小于阿波的浮力。根据钓场的水深和预计搜索的中上水层,就可以把距的距离,直接锁定在0.6~1.0米,或1.0~1.5米之间(这个距离和预设泳层可以随时调整)。当有了加重的运载抛投和抛投后的承载浮力装置,便“如虎添翼”一般,不但可以把抛投距离提高一两倍,还不必担心它会“沉底触礁”;而在操控手法和收线速度上,则可以任意延长,把的原“走马看花”改为“仔细搜索”,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咬钩频率和上鱼率。当大鲈咬食攻击时,此时不是凭“手感”,而是见红色的阿波“黑漂”——被拖入水下了,这正是明显的扬竿作合时机。而我这种“吴氏新”,似乎又与“法”拉近了,且不管这些“亲戚关系”了,只要符合实用,能提高上鱼率,能节约大量不必要的体力强度付出,把“甩”钓也变得轻松愉快,老少皆宜,我觉得此法还是值得向大家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