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下顿灵敏度

一、钓组的下顿与下沉现象
对悬坠长脑线钓组的下顿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鱼将饵钩吸入口内,吸饵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另一种是说,鱼吸饵后摆头,游动,游动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我们知道,鱼吸饵钩的力,是鱼对钓组的第一作用力,而鱼游动在吸饵之后。显然,两种解释不在同一时间段,也不是同一作用力。由游动力引起的漂象,从时间上讲,当属于次级反映;从力度上讲,钓组在鱼游动力作用下,下沉的幅度较大,并有连续性(黑漂、走线)。而由吸饵力引起的漂象,因吸饵力远小于游动力,并有瞬时性,下顿的幅度较小,是一种典型的“顿”的现象(由于鱼吸饵与吸饵后游动有一定的连贯性,“顿”与“沉”的区别有时不那么明显,难怪有以上两种认识)。为区别这两种作用力引起的漂象,我们不妨把由吸饵力引起的漂象称为下顿,游动力引起的漂象称为下沉,垂钓者都希望钓组反应灵敏,在鱼吸饵的第一时间,钓组能做出一定幅度的下顿反应,是最灵敏的钓组,本文所讨论的下顿灵敏度,就是针对悬坠长脑线钓组在第一时间的下顿现象而言。
二、下顿现象的产生过程
图一是钓组调、钓在饵钩与底面相切状态时(调、钓状态是指实钓时,饵钩在水底所处的状态,是悬底?压底?还是与底面相切?),鱼在典型吸饵俯角下吸饵示意图。当鱼在较小俯角下吸饵时(比如30度角至45度角),饵钩过鱼唇,入鱼口,因鱼口吻圈的钳位作用,脑线获得一定的张力,从而给钓组主体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当鱼在较大俯角下吸饵时(比如60度),因D点至A点的垂直距离(见图一),大于D点至B点的水平距离,在饵钩由A点向B点位移过程中,脑线被压缩,这时,钓组会因减少了一个饵钩的重浮力差而获得上浮力(重浮力差是指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浸入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之差),饵钩进入鱼口后,正在上浮的钓组,在鱼唇钳位作用下,改变了受力方向,变成了向下运动,这就会出现浮漂先向上微微一拱,随之下顿的现象。
三、下顿灵敏度的定义
广义的灵敏度,通常是指仪器、仪表时微小外加信号的敏感程度。按此定义,钓组的灵敏度应是指钓组对微小外加信号的敏感程度。具体的讲,钓组的运动,是以上、下位移为主,能引起上、下位移的是力的作用。所以,钓组灵敏度的内涵,是钓组在微小外力作用下的位移量大小。换句话说,也就是钓组所受到的外加作用力,与在此作用力下钓组位移的距离之比,叫钓组的灵敏度。
作用力有持续作用力和瞬时作用力之分,钓组在原平衡状态下,增加一点儿配重,其重力属持续作用力。钓组在持续作用力下的下沉距离,是遵循二力平衡原则的,即一个目浮力量的重力,钓组下沉、厘米(目浮力是指、厘米目格长的漂尾,排开的水的重力),显然,钓组在重力作用下的下沉灵敏度,是f目/1cm(目浮力用f目表示,这里不包括附加阻力)。鱼的吸饵力是瞬时力,具有冲击力的特性,钓组在瞬时冲击力下的位移距离,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同时,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冲力的作用时间不同,其作用效果也不同)。所以,下顿灵敏度必须考虑力的作用时间问题。据对水底实拍的鱼吸饵镜头的逐帧分析,鱼吸饵时间一般在2~4帧,相当于0.08~0.16秒,这就是说,下顿冲力的作用时间一般在这一范围。如果我们取0.1秒作为标定的作用时间,下顿灵敏度就可定义为:钓组所受到的向下冲力(作用时间为0.1秒),与在此冲力下钓组向下位移的距离之比。当冲力、距离分别以达因、厘米为单位,下顿灵敏度就可以用达因/厘米表示(1克力≈980达因)。下顿灵敏度可用公式推算出来(过程略)。
四、影响下顿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和应对措施
1.关于钓组质量和漂尾直径
我们知道,漂下顿的最大速度是由鱼的冲力、吸饵时间、钓组总质量、所受阻力四个因素决定,而最大速度的大小,关系到下顿距离的长短。在鱼的冲力和吸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下顿距离越大,下顿灵敏度越高。所以,用悬坠长脑线钓组钓小鲫鱼,为提高灵敏度,捕捉到鱼吸饵的第一反应,大都用小质量、细漂尾的钓组。但质量小、漂尾细的钓组,也有抛竿难度大、不易观察的弊端,实践中,应根据鱼情、水情和个人能力合理搭配。如果不是钓鱼吸饵的第一反应,那么,钓组质量大一些,漂尾直径粗一些,也未偿不可。因为鱼吸饵后的抬头、游动,其力度要远大于吸饵力,并且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距离也较大,大质量、粗漂尾的钓组,也可以有比较明显的上浮或下沉漂象。但应该指出,这样的组合,已经没有下顿灵敏度可讲。悬坠长脑线钓组的高灵敏度,主要体现在鱼吸饵的第一反应上,其次级反应的灵敏性,与沉底坠钓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关于钓组的调、钓状态
前面对下顿灵敏度的讨论,是就钓组处于特定状态而言。实践中,由于饵钩在水中所处的原始状态不同,对下顿灵敏度的影响也不同。当鱼向斜上方吸悬底饵钩时,钓组会因减重而获得上浮力,相对于下顿、厘米所需的最小冲力,是个很大的阻力,它缩短了钓组的下顿距离,降低了下顿灵敏度。为尽量展现钓组的固有灵敏度,应设法减少或消除饵钩的重浮力差对下顿灵敏度的影响。这一方面可以从选择小饵钩入手,但最彻底的方法是让饵钩的重浮力差脱离钓组,改由底面承受,即将饵钩调、钓在压底状态(注:这里指饵钩压底,脑线不弯曲,其张力处于临界零状态)。有人会提出疑问:压底饵钩,鱼吸饵时要克服饵钩与底面的摩察力和黏滞力。不少人认为,压底饵钩要比不压底饵钩钝,你怎么说压底饵钩钓组反而灵呢?事物都有相对性,压底饵钩钓组钝的观点,是建立在鱼吸饵的难、易程度上,鱼吸饵省力谓之灵,鱼吸饵费力谓之钝,而忽视了钓组在鱼吸饵时的有效反应(第一反应),鱼的吸饵力是爆发力,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使饵钩获得较大的速度进入鱼口。底栖鱼吸食落底饵是它的天性,饵钩的黏滞力和摩察力,一般都远小于鱼吸饵的爆发力(否则,鱼就不可能吃到落底的食物),所以,不必担心压底饵钩钓组迟钝。另外,在钓界有这样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半水平衡的钓组是没有重力的,移动悬饵钩钓组的饵钩,需要的力最小,因此得出,悬饵钩钓组最灵敏的结论。事实上,钓组在水中“没有重力”,是因为钓组的重力与水对钓组的浮力平衡,一旦饵钩移出平衡区,饵钩在水中的重力立即再现(饵钩在水中的重力就是饵钩的重浮力差),极小的力可能会使悬饵钩动,浮漂动,比如:饵钩被水流淌后及浮漂摆动,但并不等于极小的力能使饵钩进入鱼口,使钓组作出有效的下顿反应。鱼要想将饵钩吸入口中,其吸力必须克服饵钩的重浮力差,使饵钩获得足够的加速度。饵钩的重浮力差是不会因饵钩悬底式卧底而改变的(图二),只要鱼想吃饵,它就会对准饵用力吸一口。如果鱼是向斜上方吸悬底饵钩(并且俯角较大),悬饵钩瞬间脱离钓组,钓组就会因减重而获得上浮力(有上浮力不一定就有可视的上浮量,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延时问题),上浮力将抵消一部分下顿力,成为下顿的附加阻力,下顿的反应就钝了。相比而言,鱼吸压底饵时,饵钩过鱼唇,入鱼口,钓组主体得到的下顿冲力,是不需要克服附加阻力的(饵钩的重浮力差原本就不在钓组二力平衡之内),它可以展现出钓组固有的下顿灵敏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调、钓在饵钩处于压底状态的钓组,与悬饵钩钓组相比,其下顿灵敏度更高一点。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饵钩的质量在鱼吸力可及的范围内,其二,如果压底饵钩变成卧底饵钩,脑线弯曲过度,就不会出现第一时间的下顿漂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观察到的漂象,无论是上升还是下沉,是速度快还是速度慢,多是鱼吸饵后的次级反应,那就是另一话题了。
以上,分析了影响下顿灵敏度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从主观上讲,要使钓组展示出本身固有的下顿灵敏度,应该实施正确的调试方法;从客观上讲,你调整的无论如何到位,充其量只能获得既定钓组固有的下顿灵敏度,而不同的钓组,有不同的灵敏极限,这个极限主要决定因素是浮漂。浮漂的体积,决定了钓组的浮力,体积大,配重大,钓组质量大;漂尾的直径、黏滞程度,又是下顿阻力的重要因素。每支浮漂,自它生产出来,其灵敏极限就是定值,如果浮漂在出厂时,能标上它的固有灵敏度值,那么,必将大大方便钓鱼爱好者,浮漂的生产、销售可能也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