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标与母线的配合秘籍

母线与钓竿、子线、浮标的搭配,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互相配合得当,让人有种舒适感,钓起来顺畅;反之,必发生缠线,严重时还会使整个钓组报销,这时你的钓兴一定会大打折扣
我们常看到一般钓友在垂钓时发生钓组缠线的情形,就是说子线与母线或浮标互相缠在一起。如果是轻微的缠线还好,万一严重的话,可能整组报销,重新来过这是很麻烦的事,一天之中发生个几次,相信你的钓兴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说要减少这类的事情发生,我们必须从装备上改进、整个钓组的改进、浮标与母线的改进,这都非常重要,绝不要偷懒或铁齿,这才是钓技改进的第一步。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装备。所谓的装备就是钓竿、卷线器、浮标、子线、钩子、诱饵袋、鱼网或手捞网等。看起来感觉很复杂,其实一点都不困难,只要您熟悉以后,很自然就能进入状况;再说,这些装备的价格高低差很远,但钓鱼并不是比行情或装备,只要你的装备正确、钓组正确、潮水算得准、鱼饵用得对、渔获比别人多,这种钓友就可称之为高手;而不是因为你拿一流的装备就成为高手,这是完全不正确的观念。
装备使用的好坏是依个人的经济状况而来决定,并不是拿好的装备就能钓到鱼,这完全是两码子事。只不过高级装备一定有其优点,比如说钓竿较轻、弹性好、韧性够等,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看到海边“在地仔”垂钓时,他们的装备及其简单无比,装备都属于中级左右,可是当他们垂钓时所展现的熟练动作,中鱼时表现出搏鱼的技术,各方面的动作都会让你刮目相看,如果将他们的装备拿给你使用,相信你一定无法适应。
装备的组合也是一种学问,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去的钓场是属于高钓场或低钓场还是防波堤,这时候手捞网的配合相当重要。高的钓场可能需要十八至二十一尺长的手捞网,如果带着太短的手捞网不能使用,反而成了累赘。
对象鱼的大小来决定使用几号的钓竿,而钓竿与卷线器的配合也很重要。今天我们所钓的鱼体都在二、三斤以上时,所使用的钓竿应在二至四号,卷线器就该配合二千型以上较适用,如果遇到鱼体都在一斤左右,那使用的竿数必须降低,可使用0至1.5号,卷线器配合一千型左右即可。所以说我们装备的配合,可依钓 场及对象鱼来改变,这才能使你的装备功能发挥到最完美。
其次谈钓组的改进。大家都了解钓什么鱼用什么钓组,这是不变的定律。好比我们运动需换步鞋,有的人可能会说难道穿皮鞋就不能运动吗?穿皮鞋当然可以运动,但是效果一定差,而且容易受伤。钓鱼也是如此,钓组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去钓所有的鱼种,就算你能钓到鱼但成绩也不会理想。
在海边常看到几个人聚集在同一个钓点上垂钓,有的人是一条接一条的中鱼,旁边的人却无鱼儿来光顾,而且还时常发生缠线的情形。这时你的心情一定很差,为什么站在同一钓点上,别人中鱼而我却扛龟?这时候你就应该观察别人的钓组,或是向这些高手请教,如果是钓组上的问题,应立刻改进而不要铁齿。有的钓友非常固执,不肯改变钓组继续钓,心里想着,不相信钓不到鱼,这种钓友扛龟几率非常高。以钓组方面来说,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钓组只有两种,一是正吊法,二是倒吊法。只要这两种钓组能搞清楚,相信钓鱼应该会很轻松。因为其它钓法无论是溪钓、海钓、船钓、池钓,都是以这两种钓组为主,原则上都大同小异,稍加修改即可。虽说所有的钓组都以正吊法及倒吊法为基准,这只是基本的概念,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除了知道这两种钓组之外,我们更需要了解鱼的本性,是属于哪些泳层的鱼种,如上泳层、中泳层、下泳层或者底栖鱼种,了解后才能将钓组改变,针对其特性来垂钓,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钓鱼本身就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学就要问,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想学钓鱼又不想开口去问,自己慢慢摸索,那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目前报章、媒体、杂志,时常刊登或播出影片供钓友参考,使得钓友很容易进入状况。不像早期我们钓鱼时,那些高手或“在地仔”都不肯传授功夫给你。尤其以藻饵最利害,他们钩藻饵时都不让你看,故意转过身去钩饵或是在竹篓子里钩饵,就是不愿让你知道如何去钩饵。万一你向他请教的话,他会告诉你一句“钩得住就行了”,就这么一句话会让你摸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多下点功夫,在旁边偷学,无论是钓组或钓饵,久而久之与他们熟悉以后,才会教你一些功夫。
每个地方钓法不同,鱼索饵的时机与方法也不同。在到一个新的钓场之前,不妨多联络以了解当地状况,或是由熟悉钓场的朋友带领比较妥当。如果无人带领下自己前往也无所谓,最主要是到达钓场如有人在垂钓的话,你不必急着绑钓组,最好上前打招呼。如你抽烟不妨送上一支香烟给对方,这样一来双方的距离会拉得很近。这时开始向他请教钓组、钓棚、何种钓饵及鱼种,相信你很快就会得到答案,立刻能将钓组绑好下竿垂钓。所以说钓鱼是一种学问,你如果不好意思问,学不好吃亏的可能是自己。
再来谈浮标与母线的配合。一般来说,初学者都比较喜欢用粗一点的线,因为粗线比较不容易断,浮标不容易流失掉,断子线却无所谓。基本上来说是有点道理,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以钓鱼人的观点来看,只要你们把装备拿出来,几个动作下来,别人就知道你有几两重,这就是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是假装都装不来的。
我们知道母线与钓竿、子线、浮标搭配,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互相搭配得当,让人有种舒适感,钓起来很顺畅。但有很多人都疏忽了这一点。母线用得很粗,子线用得很细,浮标用得也不搭调,使得整副钓组看起来很不协调。再说,母线粗遇到风浪稍大时,吃风面大会把母线吹得弧度很大,不容易操控,钓起来更加困难,而失去中鱼的机会。
目前科技这么进步,钓线品质愈来愈好,无论是耐拉力、耐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以前进步,所以在使用母线上不需要使用太粗,只要配合得好就行了。
浮标目前使用上虽有很多种,但基本原理上只有两种,一是自重,二是无自重。所谓自重浮标是浮标上有加铅的重量称之,无论阿波、阿达利、长标的产品都以这两种为主。不管那种浮标与母线搭配,记住一个原则,就是浮标在母线上的位置最好能超过浮标的长度,也就是说浮标在母线到铅的位置必须超过浮标长度,这么一来可减少子线与母线或浮标缠线的机会,另一方面来说,万一挂底的时候,扯断子线或是铅坠时,仍可以保护浮标不致脱落。
目前无论母线或子线的品质都很有进步,使用上不必担心。如果你再不放心,可以改用布线直径细拉力强,这些都是值得参考。一般初学者观念上有些不同,可能认为母线一定要比子线粗才可以,这种观念也不能说是错,但母线粗的缺点很多,这就值得考虑。我举个例子,如果母线使用三号,子线能否超过三号?答案是可以。如果母线三号,子线用三号或是四号,碰到挂底的情形,一定会断母线吗?答案是不一定。虽说子线比母线短,母线愈长弹性愈大,弹性愈大韧性愈强,子线短弹性不够,所以常常会从子线绷断,这一点希望大家能记住。|
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减少缠线的烦恼,所谓“江湖一点诀”,说开了不值半毛钱,目的是看你能否了解。基本上,最坚固的钓组,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母线与子线间的线结愈少,这样的钓组失败率愈低,希望钓友能领悟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