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线经验和细线情结

接触竞技钓有些年头了,惭愧得很,钓技水准和消费水准一样,总也上不了档次。却又不得不经常和一帮竞技钓玩得好的钓友小掐一把。练竿时间少,对鱼情不了解;参加比赛少,对高手不了解;钓鱼时间不多,对鱼情的变化也不了解。孙子曰:“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好在对自己的钓具还算比较清楚,好歹也可以算得上是“不知彼而知己”吧,只好争取“一胜一负”啦!
谈到钓具,对价格不扉的舶来鱼竿知之甚少。我手里,5、6百元一只的“骏隆”有长长短短的6、7只,用起来也还顺手;浮标也挺耐用的,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闹了10几套,也够用。只是钓线鱼钩,那可是消耗品,常用常断、常用常新。时间久了,当然也就得出一点人人皆知的、大白话似的体会:竞技钓,要用质量非常好的、尽量细的钓线。
知道用细线鱼肯上钩是一回事,善于用细线而不常断线,那绝对又是另外一回事。断了无数次的子线,做了“无数”次的试验,测试了十数个品牌或厂家的样品,又因为机遇接触了大型化纤厂的技术人员,也才得到那么几点看似简单的小经验。为了写这篇文章,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经验全部抖落出来了,自己都想表扬自己:无私,难能可贵!
不断线,特别是不断子线,那是不可能的。“不断”只是断的少而已。在介绍“不断线”的经验之前,先得说说对断线的认识:断线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只有合理地断线,才可以在单位时间里钓到更多的鱼。竞技比赛时,每一场鱼,断子线的数量一定要合理。既不是断得越少越好,也不是断得越多越好。读者别怀疑笔者发烧把脑子烧糊涂了。既然《钓鱼》的编辑敢把这一段保留下来,说明这一段文字还真有点价值,也值得列位看官用心体会一下。当然,没有一定竞技经验的读者,强烈建议这一段跳过去,直接看本文最后面的一段,那里专门谈如何断线少。而这一节,却是专门讲讲为什么断线多才多钓鱼。
在谈到有时候“断线多能更多地上鱼”这一命题之前,我们先假定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你不要为了断线而不合时宜地用太细的钓线,你必须使用正常的、你能掌握的子线。
其次,那里的鱼必须有一定的密度,上鱼速度相对稳定。
第三,你的操作手法必须娴熟,不出现过多的意外。
建立在上面三个条件上,我们分析为什么有时断线多反而能更多地上鱼。
1、你小心翼翼地钓,一个小时只用断1副子线,这副子线只能钓10尾鱼;
2、动作稍微放开一点,一小时要用2副子线,每副子线要钓9尾鱼;
3、再放开一点,钓得更快一点,1小时用掉3副子线,1副子线只能钓8尾;
4、放得更开,钓得“爆”一点,1小时用4副子线,1副子线只能钓7尾;
5、钓得更“爆”一点,1小时用5副子线,每副子线只能钓6尾;
6、钓得再“爆”一些,1小时用6副子线,每副子线只能钓到5尾鱼;
7、再往后,用7副子线,每副子线钓4尾鱼
8、……这个推论的极限是:你不分青红皂白、完全不讲技巧地疯狂提竿,1副子线一条鱼也钓不到,1小时换几十副、上百副子线,结果一条鱼也钓不到。
用简单的乘法就可以算得出,1小时断1、2、3、4、5、6、7副子线时,钓到的鱼分别是10、18、24、28、30、30、28尾。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来子线并非断得越少越好!
钓鱼不是公式,但是公式自有公式的道理。玩竞技多年的钓高手不一定知道公式,但是他们知道,在什么样的鱼情下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速度。而且,钓鱼高手能得到比常人更高级的钓线和鱼钩,他们的钓线可以用得比常人更细,而且能更少地换钩换子线,这正也是钓鱼高手胜过常人之处。
因工作便利,笔者能检测什么样的线好、什么样的线不好。我的掐鱼经,就是几乎违反常规地使用非常细的钓线,把细线的强力发挥到极限——同样是用细线,我能把细线的直线抗拉强力值使用到90%,而且更多的钓友,能使用到80%就算是很高的了。因为钓线强力有吸水后的损失,也有打结造成的损失。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操作中对钓线的损伤,同时注意我们的鱼竿选择和操作手法,是发挥钓线强力值的关键因素。